高三语文【时文选粹】你我的终身必修课
【时文选粹】你我的终身必修课
编者按:
人生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古今中外能够超越自我的人亦不在少数。北宋司马光自幼勤奋读书,编著出名垂千古的《资治通鉴》;田径运动员刘翔在取得亚运会110米跨栏冠军后,又在2004年奥运会上刷新了110米跨栏的世界纪录,被称为“飞人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了留声机之后,又发明了电灯,给世界人民带来光明。我们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我们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我们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
(题目即论点,言简意赅。)
①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生理、安全、社会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之外,还应有“第六需求”——自我超越。“第五需求”给了人生奋斗动力,但以此为人生终极目标会助长自我中心倾向。欲神圣而宁静,我们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从心理学家的观点引出话题,提出论点。)
②“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牺牲于南京解放前4天——1949年4月19日,年仅22岁。“新生十大信条”是他生前写给未婚妻的信,信中说,一个“新生”,一定有新的人生观、一定有丰富的学识、一定是有纪律的生活、一定有果敢的毅力、一定有高尚的品格、一定是勤俭的、一定是乐群助人的、一定是朴实的、一定是爱国家的、一定是有着高贵的爱情。他能如此超然,就在于找到了理想信念这个比自我“更大的东西”。(举例论证。用成贻宾烈士牺牲前写下“新生十大信条”的事例,证明了理想信念是比自我“更大的东西”。)
③杨振宁曾问邓稼先,搞“两弹”得到多少奖金?邓稼先伸出两根手指,杨振宁猜:20万?2万?2000?邓稼先说,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他认为:这个事情能搞成,这辈子就是有价值的。植物学家钟扬33岁时执意辞去“副厅”职务,因为生命科学学科建设“火烧眉毛”。16年中,他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共4000多万颗种子。选择决定人生,价值观决定选择。心中有比自我“更大的东西”,生命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举例论证。运用邓稼先不计报酬研制“两弹”和钟扬辞官坚持16年收集植物种子的事例,证明了心中有比自我“更大的东西”,生命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
④“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有的人事业稍遇挫折就感叹“人生如此无趣”,沦为“受挫的理想主义者”;有的人“引爆流行却迷失于成功”,爆款而红,但其成功反孕育了他的僵化,最终输在优势;有的人对“本领恐慌”无意识,原本因本领强而受重用,后却因懈怠而本领不足,又因本领不足却不恐不慌导致懒政怠政。诸如此类,病根往往就在心中缺少“更大的东西”。生活在目标失灵状态下,不能慎终如始也就成了必然。(现实性分析。指出有的人失败的病根往往就在心中缺少“更大的东西”。生活在目标失灵状态下,不能慎终如始也就成了必然。)
⑤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仁义忠信,人爵就是官位俸禄。人生的误区,如孟子所言:“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古往今来,那些政治上攀附、经济上贪婪、道德上败坏,既想做大官又想发大财的人,几乎无不是把“天爵”当敲门砖,得“人爵”而弃“天爵”。足见,止步于“第五需求”,“天爵”就会成道具;一旦丢掉“更大的东西”,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难免由“出色”沦为“出丑”。(引用孟子的话,指出得“人爵”而弃“天爵”,一旦丢掉“更大的东西”,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难免由“出色”沦为“出丑”。)
⑥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与自己生命的约定,生命的奋斗过程就是奔赴这个约定的过程。以“更大的东西”为定盘星,方能在奔赴与生命的约定中不断释放生命强光,绝不会因浮躁而急功近利,绝不会因物欲膨胀而神魂颠倒,绝不会因小成即满而懈怠堕落。在对标找差中提升奋斗标杆,在见贤思齐中升华人生境界,在日常生活中磨砺理想信念,应成终身必修课。(必要性分析。指出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与自己生命的约定,以“更大的东西”为定盘星,方能在奔赴与生命的约定中不断释放生命强光。)
⑦一个超越自我的个人,必定是有大抱负、大情怀的人。一个超越自我的群体,必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发出呼吁。做一个超越自我,有大抱负、大情怀的人,去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
【时代警语】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与自己生命的约定,生命的奋斗过程就是奔赴这个约定的过程。以“更大的东西”为定盘星,方能在奔赴与生命的约定中不断释放生命强光,绝不会因浮躁而急功近利,绝不会因物欲膨胀而神魂颠倒,绝不会因小成即满而懈怠堕落。在对标找差中提升奋斗标杆,在见贤思齐中升华人生境界,在日常生活中磨砺理想信念,应成终身必修课。
【相关链接】
“榜样”是用来超越的
临近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又开始了毕业展。观展过程中,有人惊叹作品新奇,也有行家不客气地点评:看似新鲜,但不少作品处处留下模仿的痕迹。
其实,在艺术史上,创作之初的模仿与参照不可避免。领路人身后,总是会聚集一批跟跑者。学书法,绕不开颜柳欧赵,所谓“法帖”就是这个领域的入场券。名家名作开风气之先,却也是千锤百炼积累而成。巨擘如吴昌硕,终其一生都潜心临写《石鼓文》;欧洲印象派画家缔造“光影革命”前,几乎都是古典艺术大家的信徒。
不仅是艺术领域。有人一针见血地分析,社交网站“脸书”借鉴了领英(LinkedIn)、Friendster等先驱;而苹果的用户界面,也源自乔布斯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看到的理念技术。很多时候,模仿不失为一条通往创新的捷径。自行车比赛中,“冲刺手”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大部分时间会骑在“破风手”后面。如果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那么模仿创造出新的价值、新的市场甚至新的生产方式,也不失为一条创新的捷径。
然而,伟大的创新者绝不会止步于模仿。齐白石57岁开始“衰年变法”,走出对前人的模仿,删繁就简“画吾自画”,从“形似”走向“不似之似”。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试图在美国再现意大利咖啡店,然而站着喝咖啡等方式却水土不服,最终以意式风格融合美式休闲,完成了超越之路。如果“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让创新的精神在追随中消磨,就只会如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0到1很难,从1到2也不容易。要超越榜样,找到创新的突破点,非得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敢于质疑的精神才行。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韩春雨,因发现更简洁的基因编辑技术而成为“网红”。过去几年,世界生物学界一直以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主流,“从众的心理使得融入这种氛围的科学家都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参与,生怕自己被这个科学大潮所落下”。韩春雨也曾是这一技术的跟随者,但几次失败经历让他挣脱出来,终于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说到底,所有具有革命性的突破,都源于“自我创新基因”的再编辑,走在前面的榜样不仅是队伍的“标兵”,更应该成为发力超越的对象。
近日,德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平均每100万人的专利数为501项,排名全球第十,“正要从‘模仿大国’转型为‘创新大国’”。现实中,华为2015年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费的消息,可成为这一判断的注脚。去年美国一个权威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型公司评选中,中国的大疆创新也紧随谷歌、特斯拉,排名第三。“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不去投机取巧,只是踏实做事”,尊重对手、借鉴对手,最终超越对手,突破榜样的桎梏、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创新专注力”。
有人说,人类所有的发明,不过是对自然的模仿,如车轮之于圆木。然而,正是在模仿过程中的灵光一闪,让人类文明步步前行。“太阳底下无新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两句俗语,或许正揭示着创新的秘密:超越最伟大的对手,才有最伟大的创新。
【思考】
1.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经历,你认为我们需要比自我“更大的东西”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如何理解“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与自己生命的约定,生命的奋斗过程就是奔赴这个约定的过程”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