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决定高考是否复读的五大关键因素
1.动力——是否复读的前提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需要动力。本篇文字所说的动力,是指考生因不满足于刚刚经历的高考的成绩与结果(或落榜,或院校、专业不理想),而自动、自觉地要复读再考的主观愿望,进而追求并实现个人求学更高的理想与目标。这一主观愿望越强烈,则动力越强大。这种动力必须是来自于考生本人,而非出于家庭、家长、亲属,或学校、老师、同学等的外部压力所致。
动力是决定是否复读的前提条件。如果动力缺乏或动力不足,认为“读不读大学无所谓”,或认为“有个大学念就行”,再或认为“等以后考研再说”,那么,无论是落榜考生还是虽被录取但院校或专业不理想的考生,建议最好都不要选择复读,考生本人及家长也千万别勉强。
2.实力——是否复读的必要条件之一
所谓实力,不难理解,就是考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在重大考试中表现出来的现实能力。实力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层次的目标而言的。现行的高考制度基本上是“一考定乾坤”,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的成绩与平时的学习成绩基本是相符的。但也确有一部分考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主客观原因,导致虽有实力,但高考临场发挥失常,最终高考成绩不理想,与大学或与理想的院校、专业失之交臂。对于类似的有实力的考生,建议当然选择复读,为什么不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评估自身实力的办法很简单:把进入高三以来历次重要考试(不包括最后的高考)成绩在本校的排位情况做一个统计分析,从而确定自己平时的稳定位次,然后再看这个位次在最终高考中对应的院校层次和院校档次。如果可能,也可请相关专门机构协助,做全科及分科成绩的详细统计与分析。
3.潜力——是否复读的必要条件之二
潜力不同于实力,实力是通常情况下,所能表现出的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现实能力。而潜力是指经过一定的调整和努力,在较佳状态下其现实能力可期望的提升空间。比如一个考生,或因其原有学习方法不当(没找到“事半功倍”的窍门),或因平时学习不够努力(不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所表现出的现实能力尚没有达到其可能的较高水平,也就是说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这个提升空间就是潜力。
是不是有潜力的考生就适合复读呢?不是,要看其“实力+潜力”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如果明显超出刚刚经历的高考一个层次、一个档次,建议复读。否则,请慎重。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潜力,关键在于发掘。所谓发掘,首先是发现,看看自己有没有潜力,在哪些科目上有潜力;其次是挖掘,找准原因,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把自己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这项工作最好由考生本人、家长、老师,或相关专门机构共同完成。
4.毅力——是否复读的保障条件之一
客观地讲,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而言,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为了“一考定乾坤”的高考,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废寝忘食,置身于书山题海之中,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枯燥,乏味,甚至逆反。这是考生无法改变且必须面对的现状。
对于复读生而言更是如此,要重复,要坚持,要调整,要提高,这些都需要毅力;要坦然接受刚刚经历过的失败,要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要改正不当的学习方法,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也都需要毅力。
有复读意愿的考生,应当结合自身情况把那些需要毅力去做的事,一项一项列出来,哪些能做到,哪些做不到,列清楚了,心里也就有数了。
5.定力——是否复读的保障条件之二
这里所说的定力,就是在复读的过程中:净得了,沉得住,定得下。净,就是心思要净;沉,就是心气要沉;定,就是心事要定。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人总是要处于社会、人群之中。选择复读,一定会遇到来自外部(如家庭、朋友、学校、社会)的关心、帮助和照顾所带来的干扰与压力,也一定会面临来自自身爱好、兴趣和习惯带来的挑战与诱惑(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懈怠、厌学、逆反等等),这些都可能打破自我心理和心态上的平衡,导致行为上偏离预定的心事——通过复读实现个人求学的理想与目标。
如何评价自己的定力呢?老办法:把可能遇到的干扰与压力、挑战与诱惑等影响心理、心态和行为的条目一一列出,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掌控,或通过自我给出化解的办法、勉励的提醒加以疏导,如果绝大部分都可以掌控或疏导,说明具有较强的定力,或具有一定的定力,具备了或基本具备了复读心理及心态要求,可以选择复读。否则,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