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有针对性的复习才是复习的关键
我想通过我孩子备战高考的故事来告诉学生,怎样抓紧高考前的最后一分钟。我的孩子在高考前也出现了“高原反应”,但是她在我的指导下,战斗到高考前的最后一刻,高考时数学取得了147分的好成绩。
2006年,我的孩子要参加高考,过了五·一之后,她突然心情沉重地告诉我:“老爸,我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
我急忙问怎么了。
她说:“我的数学现在是一片空白,连基本的公式都记不清了,我感到整个数学出现了一个真空。”
其实,我做了这么多年高三的班主任,非常清楚这个现象,只要正确对待,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尽我所能,帮助她脱离“真空期”,消除心理的恐惧。
我很轻松地说:“就这么点事,至于紧张吗?”
她瞪大眼睛问:“这个事还不严重吗?”
我说:“这点事好办,你想想,你老爸是教数学的,你恰好就数学出这点事,我给你搞定!”
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就算我搞不定,也得说“我能给你搞定”。要想让她走出心理的困境,鼓舞信心是最重要的。
“你怎么给我搞定?”
我说:“现在离高考还有四周时间,你利用三周的时间,把其他的几科内容快速地复习一遍,数学给我腾出一周来就行了。”
我这样的时间划分,就等于制造一个假象:虽然看似还有一个月高考,但我留给她的只有三周,造成一种紧迫感,自然她的效率就提高了。这个孩子就利用这三周的时间,紧张、有序地把其他的几科复习了一遍,最后还有一周,就轮到我给她解决数学的问题了。
我按照高考题的模式跟我的孩子探讨:“第一个题型是选择题,这部分还需要我帮你吗?”
她想了想说:“选择题吧,反正知识点比较散,而且难度也不大,我自己来吧。”
我紧接着说:“好,选择题过了。第二个题型是填空题,怎么样呢?”
她说:“填空题我自己来。”
我快速地说:“好,填空题过了。后边还有六个大题,第一个题是三角函数题,怎么样?”我之所以快速地说“过了”,是不留给她任何反悔的时间,否则她一犹豫,就会想起还有这不会那不会的,容易造成扯皮。
她自信地说:“三角函数这个题没问题,我能得满分。”
我说:“过了。立体几何这个题呢?”
她想了想说:“立体几何我也能得满分。”
我说:“好,过了。还有一个概率的题目,怎么样?”
她有点不好意思:“概率这个题,我还经常出一些低级性的错误。”
我说:“好,这个题交给我了。接下来就是解析几何的题,怎么样?”
她说:“解析几何题第一问我还行,第二问我基本上做不出来。”
我说:“这个题交给我。还有一个题是代数大题,利用导数来研究一些参数的指数范围,或者研究一些变量的最值问题。这个题怎么样?”
她想一想:“这个题没问题。”
我说:“好,这个题过了。这样还剩最后一个大题了,按照高考的要求,最后这个大题是一个难题,是一个防不胜防的题目,这个题是压轴题,或者叫拔高题,那不是正常人能做的。还有一周就高考了,咱们也来不及处理这个题了,能不能把这个题忽略,咱不做了行不行?”
她说行。其实学生最怕老师和家长要求他们每个题都拿下来,这是办不到的。听到我说不用做最后一题,那还有不行的?
“好,咱们分一下工,还有七天高考,你利用五天的时间把你会做的题目详细复习一遍,然后你给我留两天,我帮助你处理概率和解析几何的题目,行不行?”
她说行。
她高高兴兴地去忙她的了,我这个时候就开始备课了,给自己的孩子讲课不能偷懒,不能糊弄。当然不是说我给别人的孩子讲课可以偷懒,可以糊弄,而是自己的孩子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我必须拿出最精华的东西。我就把全国各地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全部找来,在概率和解析几何的题目上进行认真的分析、排查、归纳。其实我在分析这些题目的过程中,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我突然发现,其实每年的高考题目看似变化多端,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我总感觉在无形中,总有一种有形的若隐若现的东西在我脑海中闪现,我就抓住这种感觉,给我的孩子编了八个概率的题目,然后给她归纳了六个解析几何的题目。
6月5日那一天,我给孩子讲概率时已经不能按课本系统地讲,否则怎么讲针对性都不强。我就把八个题目拿给她,说:“今年高考的概率题肯定跑不出这八个题目去。把这八个题搞定了,今年的高考概率就过关了。”
她一听,高高兴兴地来做这八个题目,等她做完了,我给她批改。结果检查出三个地方有错误,我就在三个错误的地方给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讲解。
最后?说:“孩子,假如今年的高考就出这八个题型的话,你能不能有把握得满分?”
她说:“没问题,我能得满分。”
我说:“我也感觉到你一定能得满分。”
这个时候就算你感觉她还有危险,也不能说出来,就说“一定得满分”。还有两天就高考了,你还玩那些谦虚干啥呢?
我针对这套题目给我孩子讲解大约一个小时,到了第二天,我又把那六个解析几何的题目交给了孩子,结果第一个题她就不会做。
我带这么多届高三的学生,我发现,几乎所有高三的学生都害怕解析几何,为什么呢?解析几何的题目是每年高考必考的,而且这个题目出现在难题和中档题之间,计算量又特别大,几乎成了一个学生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分水岭。这是因为解析几何这个题14分,如果这个题拿下来,高考数学得130分以上就比较轻松,但解析几何这个题拿不下来,高考数学过120分都很难。一个数学考120分以内的学生,要想考重点大学,这个分数肯定是拖后腿的。
我的孩子面临同样的问题,第一个题她就不会,我给她讲了一遍,问:“怎么样,自己来一次?”
她按照我的思路接着往下做,结果做到一半,又遇到一个非常变态的二次方程题。
面对着这个变态的庞然大物,我孩子又不知道怎么做了,我看她在那儿想了好长时间,也没想出思路来,又给她点拨了一下。
她会了,却不接着往下做,而是开始解下一个题目了。
我忙制止她:“怎么回事?这个题你还没解出来呢,怎么去解下一个题?”
她说“我会了”。
我说:“你真会了?我告诉你,其实这个题你不会做,是我给你讲了之后你才会的。但这个题你又不是完全的不会,因为我给你讲了以后你能听明白。这样的题目恰好是你突破的一个关键点,你离这个题只有一步之遥,而且这个难度是你努力一下就能够跳过的。这样的地方是最容易提升分数的地方,你通过这个题的铺垫,如果能把这个制高点拿下来,那么你的考试成绩就会悄悄地上一个台阶。你现在能不能把你的心情整理一下,忽略我刚才给你讲的思路,从头把这个题再来一遍?反正明天就参加高考了,现在的时间对你来讲也不是每一分每一秒都重要,所以用多长时间做这题都没关系,但你必须保证一点:这个题必须得满分。”
我孩子调整了一下心态就开始做这个题,做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这个题拿下来了,最后的结果出奇的简单。解析几何确实有这么一个现象,过程越变态,往往最终的结果越简单,所以踏遍坎坷成大道,鼓足勇气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问题是,天亮了你还在吗?
我的孩子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解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果之后,她非常激动,长出了一口气。
我问:“怎么了,找着感觉了?你这个感觉来得挺是时候的,你看明天高考了,你今天就找着感觉了。你过去是怎么学解析几何的?”
她说:“反正我知道我害怕解析几何,所以一遇到解析几何的题目,就没有信心了。我看上两眼,反正一般都没有思路,然后我就看看答案,或者听听老师的讲解,就听明白了。”
我接着说:“听明白了,然后继续匆匆忙忙地做题,再遇到这样的题还是不会,对吧?你想,本来解析几何是高考必考的题目,而你呢,这个题目又恰恰不会做,但是你听老师讲能明白,你把这样的题目拿下来了,你的得分不就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吗?结果你一次次地与这样的机会擦肩而过。虽然你每天也在做题,而且很忙,其实你做的题都是在你熟悉的地方重复来重复去,真正需要突破的地方你却把它一次次放弃。现在你通过这个题目的突破,你对解析几何的感觉和对解析几何的把握能力,就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现在你做第二个题试试。”
她开始做第二个题,其实第二题比第一题还难,可是有了第一个题的心理突破,她再做第二题的时候竟然比第一题顺畅,而且后边那几个题她做得一个比一个顺畅。到了第六题,她跟我讲:“老爸,这个题我不做了行不行?我会了。”
她把解题的思路讲给我听,第一步该干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每一步中间会遇到哪些障碍,怎么解决,说得头头是道。我感觉到孩子完全具备了对这个题的驾驭能力,非常激动:“孩子,你今年高考的解析几何题绝对能够拿下来!”
就这样,我的孩子怀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自信走向了考场,高考完了我去接她。其实我去接孩子的时候,也是提前备课的:我就琢磨着当我孩子出来高高兴兴时,我该说什么样的话,这个话一定要短,但得有力度;我孩子从考场出来悲悲切切的,我该说什么话,我必须用最短的语言把她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结果她考完数学出来以后是一脸的平静,弄得我不知道咋办了——我没备好这方面的课,没准备她从考场出来一脸平静时该说什么话。
孩子出来以后,一点儿表情都没有,我们俩人走了一段,我也不敢说话,因为没备好课,就不敢轻易说话了。过了一会儿,我孩子跟我讲:“老爸,今年的高考数学我可能有点遗憾。”
我心里咯噔一下子,这怎么能有遗憾?高考的时候有遗憾,这不麻烦大了吗?我问:“怎么了?”
她说:“我今年的高考数学可能得不了满分。”
我一听心里那个高?,因为我的孩子是很有数的,你想她都能说这样的话,证明她考得很好,我心里真的是乐开了花。最后的结果出来了,她的数学是147分。满分是150分,她竟然得了147分,高三这一年所有的数学考试,她的数学从来没有超过120分,但是通过最后这一个月的调整,她的数学竟然考了147分!
可能有人说:“你是个数学老师,你当然能帮她。”
可是你看我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我最后讲解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两个小时,我对她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着她更加自信,更加有针对性,结果我孩子就成功了。
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纷纷向我索取那六道解析几何的题目,我一般都来者不拒,反正我孩子也考上北大了,对她形成不了竞争了。后来我发现,好多孩子都害怕解析几何,当我把这六道解析几何题目呈现给他们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个题就不会,在我的引导下走出困境,然后越做越好。可见,我的题确实对学生的高考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