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记连载《考爸进行时》(二)千里之行,始于基调
推荐文章
作者介绍:山里人,北京高三家长,女儿就读北师大实验中学。
高考日记连载《考爸进行时》
(二)千里之行,始于基调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究竟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高考,我起码有不少于以下二种的回答:
1.出生前。假如说从教育的前瞻性、各种兴趣爱好的启蒙、性格特征的形成来说,出生前关注高考也不为过。试想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结婚后就已经开始考虑男孩如何教育、女孩怎么培养,孩子教育的总目标如何,从经济、饮食、居住环境等各方面未雨绸缪。至今我回想起LP怀孕时把那个破录音机的耳机放在肚皮上让肚子里的宝宝听各种音乐的情形还忍俊不禁。当然这个努力也确实没有白费,在出生后的这些年里,无论是在学习音基声乐舞蹈的任何机会里,各位老师同学都非常认可妞妞的节奏和乐感,我想这是对于我们没有音乐天赋的父母最好的回报了吧。我一直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后天培养的,真正先天的东西还是不太多的,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生育政策和当代社会重应试教育轻家庭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这些初为人父母的不懂教育,就正如我们初恋时不懂爱情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了但教育的黄金机会却错过了。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妞妞的性格改变,小时候为了扭转她内向和巨胆小的性格,我们不知给她设计了多少相关的活动和安排,才有了现在老师同学周围的朋友们一致公认她的阳光乐观的良好性格。至今还对《父母必读》杂志心存感激,在早期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教育孩子和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考后。如果说出生前关注高考有点儿超前的话,那么中考后专注于高考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很多方向性的基调都必须在这个时候预先确定。比如说是否出国读大学。在这点上,我是有点失误的。虽然我们起个大早,在中考结束后就马上上了一期TOEFL基础班,但是在综合分析国内高考形势、家庭经济状况、妞妞的性格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等后,最终决定在国内上大学,因而放弃了国外留学的打算。至少现在看来我还是觉得这个决定未必太明智,甚至于还有点后悔。因为其实两条腿走路的可选余地要大许多。因此我强烈建议那些后来的父母们,尤其是对于那些综合素质良好注重课外活动而且能力比较全面但课内成绩又不是最拔尖的孩子,一定不要放弃出国这条路,从高一开始抽一些时间与精力冲刺一下TOEFL和SAT,SAT还可以多次考试取自己的最好成绩申请大学,这也客观上回避了一次失误定终生的尴尬。搏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就可能申请很不错的大学,它并不像国内似的,高考就是分数分数再分数,自主招生仍然是竞赛成绩和分数,况且还有那种志愿填报和单次考试的超级风险在里头。这样等国内高考结束后就可以从容的选择在哪儿读大学了,客观上还减小了国内高考的压力,这或许是好多孩子双线取得佳绩的另一种注解吧。
也许你有一种冲动与强烈欲望,就是想培养一个比较优秀的孩子,那你就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种做法。在孩子没来到这个世界前你就开始准备设计,从性格培养到兴趣安排,从琴棋书画到体育活动,从书本知识到综合素质,总之你每个阶段都有足够要忙的事情,而且还要针对发展情况去不断调整,你既要回避他像个书呆子似的进了北清又要让他能从容地考个名校生;既不能让玩过火又不能让他干什么都只能看着别人玩,个中的程度拿捏把握不是个容易事。当然如果只是想把他培养成某方面的专家级人物,那这个工作相对来说好弄点,选准他的兴趣点从儿时开始专攻,一定会有所成。中国不也出现了郎朗、丁俊晖、刘翔......
假如就是想让孩子上个好点的大学,我觉得从中考后开始就基本可以了。只要基础不是很差的孩子有三年的努力也基本可以进清北或稍差一点的高校,前提是你的教育方式跟孩子形成合力。你对高考的定位可以直接决定你对孩子的管理、影响、安排。甚至需要多少时间用于课内的功课学习。
同时,我感觉在路线的设计上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备用方案在哪儿?最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吗。对于只有一条腿走路的学生来说都要考虑。被再差的学校录取都去读?到第二志愿就复读?还是选择转向出国读预科和有条件录取?如田忌赛马,家长宜备好上中下策。基调如此,学校如此,专业如此,人生规划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