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记连载《考爸进行时》(七)院校专业大撒把,见机终究要收网
作者介绍:山里人,北京高三家长,女儿就读北师大实验中学。
高考日记连载《考爸进行时》
(七)院校专业大撒把,见机终究要收网
如果把高考涉及的那点事赋予各自的权重,那么院校专业的选择一定是仅仅次于高考分数的“老二”。因此这个话题注定会成为家长们、专家们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常谈常新,甚至也有观点认为考得好不如报得好。
我也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且是最能体现考爸考妈们的智慧之所在。因为在院校专业的选择上需要的东东太多,先要划定个地方如国内、国外、港澳台;国内是北上广、长三角还是其他城市;再要划定个区间如一本、二本还是三本;圈定个大类如文理工农医管法;有个粗糙的人生职业规划如大学后就业读研等;外加上孩子的性格兴趣判断、大体成绩位次、家庭经济承受力。在权衡诸多的条件后,家长们才基本具备了收网的魄力,否则这网收起来也结果不会尽如人意。
我关注院校专业是从妞妞上高一开始的。记得第一次去北工大参加招生咨询会的时候,正好遇到北京电视台的随机采访,当时问我为什么高一就来咨询了?我就说主要是热身、体验。后来有朋友看了新闻后就说我太着急凑热闹也太早点了,当时就是一个判断,因为妞妞所在学校一本上线率几乎百分百,因而主要就是考察一本中间以上的学校以及自己判断较有竞争力的专业。
今年高招咨询季做的功课就多得多了。除了大量收听《高考面对面》的系列讲座,有选择性的进行现场咨询,同时根据妞妞的兴趣方向和越来越明朗的目标,把视点浓缩到十所以内的学校以及两三类的专业。随之对二志愿的招生、位次的概念、专业级差的设置、招生简章里涵盖的一些特定政策信息等等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暑假开始比较频繁的参加有关志愿选择的活动,计桥的讲座、祝老师的公益活动、学信卡的使用讲解等,就在昨天还去品茗阁组织的讲座。同时自己也参透了一种由学校排名换算成北京市排名的办法,就此昨天也跟庆姐进行探讨。接下来就是尽快获得2010年的最新数据,再把妞妞每次大考的成绩都折算出来,这样到明年二模后具体分析成绩波动的区间并判断成绩发展的可能走势,从预定的几种方案中优选一种志愿方案,确定最后的单独招生、提前批、一志愿、二志愿几个关键节点的院校专业。
其实越到后来越需要旁观者的建议,因为他们不会是当局者迷能很理性的支招。而我们自己身在其中,有时往往纠结于某些问题拔不出来,这是人性的弱点,我觉得其实谁在这时候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记住,在院校专业的选择过程中,有些事情是任何人无法替代你的。比如对孩子的判断,它适合学什么,选择的专业应该在咋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所选院校的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大学期间又是人生思想成熟的最关键时期,这些东西跟分数未必是正相关,选择好了相得益彰,选择失误就事倍功半。
同时在不断的从网络、现实中接触很多家长。发现很多家长或孩子比较抵制离开北京去外地上学,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商榷。相反,理性的讲,我希望把妞妞送外地去学习,这样从生活能力、独自处理应急问题、整体学习生活规划运筹、生活的丰富度都会在四年后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时常想起自己18岁从山里到北京上大学的各种情景,正是大学四年的锤炼让自己成熟、坚韧起来,为走上社会积攒了很多技能。其实对于考爸考妈们心里总想在京上学能方便些且能多见面的想法,我感觉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事情,随着孩子在学校学习的不断紧张、各种课外活动的参与、异性朋友的交往,他们又有多少时间腻味在家里呢?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大学一年了,回家次数平均不到每月一次,他就说早知道这样,当初还不如送外地综合性大学呢。然而高考的选择是不可能重来的。
孩子们可以冲动、愤青、一改再改,但考爸考妈们得理性、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