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脱离“被教育” 教育无痕也是一种智慧
推荐文章
教育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很难把握的事情,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有些问题,有时真的会感到素手无策,不知怎样处理才好。家长老师往往在与孩子交流时会身不由己的成为教育者的角色,殊不知一旦孩子感到了被教育,这教育效果就会打些折扣,弄不好还可能形成强烈的逆反,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无痕的教育才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口服心也服。
推荐几个无痕教育的小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故事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出身于商人家庭的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市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随即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回了汤姆的枕边。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育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这张纸条,至今仍被汤姆珍藏着,它记录着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懂事的经历。
感悟——读着这则故事,心情着实久久难平,我们真为这位母亲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所折服,反复琢磨、细心体味那超然的心境和博大宽宏的胸襟。我们深感这位母亲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其教育手段妙不可言。这种“无言”的教育方式,不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吗?它远比大声呵斥、当面责备、讽刺甚至挖苦等高明得多,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它的教育成效也给了我们莫大的启迪。
故事二“四块糖”
当年,陶行知老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天,他偶尔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老回到办公室,见那男生已在等他,陶老便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说:“这块是奖给你的,因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接着,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那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这位男生哭了,哽咽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砖砸他。”陶先生笑着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好,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感悟——由此可见,如果你的教育已经让你的受教育者发觉你在教育他了,那你的教育效果无疑就大打了折扣。所以,教育应力求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尽最大可能把你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这是实现无痕教育的前提。
故事三身教重于言教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僧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位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小偷愕然。望着消失在夜色中小偷的背影,老和尚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和尚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和尚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感悟——老和尚就是用这种“默无声息”的点化,远比当面训斥、极力指责、讽刺甚至挖苦高明得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方式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最具成效的。作为教师或家长,面对一些问题,是否也该尝试运用这一“身教”的方法呢?
上一篇:学生家长应该知道的十大心理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