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面绝不能潦草: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者的自白
推荐文章
我参加过三次高考语文阅卷,比起那种年年都去判卷子的人,我不算是经验特别丰富,但每次阅卷都让我有很多思考。高考毕竟是大多数人都面对过或将要面对的、影响过人生命运的集体事件,从阅卷的角度来认识这场考试,也算是一个难得的人生体验吧。
我原来没有对高考阅卷本身总结过什么,最近突然想到,在豆瓣关注我的人里好像有一部分是高中生,所以就想写点什么。这篇文章不讨论高考语文教育的得失,只谈阅卷本身。同学们随便看看吧!或许对你有些启发。
1、现代文阅读的“给分点”
高考是“标准化”考试,阅卷也是“标准化”阅卷。在阅卷正式开始之前,阅卷组全体成员要接受一个“判分”的训练,统一思路、判分标准,阅卷的时候就依据这个“标准”来给分,具体的操作思路是:满足了哪个“给分点”,就“踩点给分”。
但我认为,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给分点”是给阅卷老师“判分”做参考,而不是给考生作为答题标准的。
刻意去寻找“给分点”是事倍功半的。从阅卷的角度,我建议考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都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表达的条理。如果对一道题的理解基本到位,语言表达又不错,基本上就在“给分点”上了,根本用不着刻意去“踩”。
我们阅卷的时候可以看到每个考生的思维习惯、心智成熟程度、理解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而且都是有差异的。有人喜欢一、二、三地列出来,有人喜欢写整大段话在试卷上面。不管哪种形式,其实都可以,关键是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
有人说,列一、二、三肯定比写一整段要清晰,当然了,逐条列出是一种清理思路的好办法。但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路是不会被形式所遮蔽的。有人列了一、二、三,但脑袋里显然还是一团浆糊,徒有一个条理的形式,为列而列;但有的人,即使写了一大段话,即使表述没有很规范,但还是能看出他的思路是完整的。
2、高考作文也要有“个性”
我觉得现在的高考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雷同”,或者叫做“高考八股”。有时候一连几张试卷连举的例子都一模一样,大概都是一个班、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从理论上来讲,本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千人一面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那些没有太多独立思考、平庸而雷同的文章,我一般不会给高分,而思想独立、成熟、有见解的作文,还有文笔很美、语言功底很好的作文,我都会非常推崇,不吝给高分。
但是,文笔不意味着“辞藻”,而是意味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流畅和丰富,“以辞害意”是我坚决反对的。
我曾经做家教带过一个高三的理科学生,这孩子觉得作文特别难,经常半天都写不出一个字,再加上他的语文老师非常讲写作文的“规矩”,经常指出他作文中的各种不规范之处,所以他对写作文更没信心了。
我对这个学生说,“规矩”你不要管。“规矩”是给阅卷人定的,便于阅卷的时候好操作,但不是给你定的,就算你老师强调再多的“规矩”,你也要“戴着镣铐跳舞”,在规定动作之外尽可能地完成“自选动作”,这才能打开你闭锁的思路,是你能写出作文的前提。
这孩子平时语文考试只有80多分,我一共才给他上了四次课,但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家长打电话告诉我,孩子语文考了110多分,说是家教辅导得力。所以还是那句话,也可以说是我的经验之谈:不要把高考的阅卷标准当成高考语文教学和答题的唯一标准,包括作文,否则一定是舍本逐末。
3、卷面绝不能潦草
改卷子的时候,偶尔能遇到非常漂亮、堪称硬笔书法的试卷,如果是作文这样的大题,肯定会因为字迹漂亮而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印象,多得些分是有可能的,但也没那么夸张,毕竟高考不是书法比赛,只要字迹清楚、识别度高,大多都不会因为卷面而丢分。
在阅卷中,最让人抓狂的是看到那种很难看清楚的字迹,有狂草风、甲骨文风、蚂蚁尸体风、鬼画桃符风等,“破译”起来十分费劲,恨不得找到考生,让他自己念念写的到底是什么,说不定连他自己都不认识。这种看不清楚卷面的试卷是肯定要扣分的,这跟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毫无关系,把字写清楚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吗?往小了说,他随便敷衍的只是自己写的这篇东西;往大了说,说不定他的人生都会过得如此潦草。
以上就是我在并不丰富的阅卷生涯中所总结出来的一点体悟,希望对你有所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