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要点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要点总结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一、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

  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高考历史考点知识

  考点1 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考点2 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略(见课本)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⑦长期领先于世界。

  考点3 商业

  (1)"市"的形成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①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②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③宋代:开封、杭州

  ④元代: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②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④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

  ⑤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考点4 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B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①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②海禁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

  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搜索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而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但丁,长诗《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得救;②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影响: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法国:(领袖)伏尔泰——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峰,之后,又传播到其他国家。

  启蒙思想的进步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②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