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高中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高中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1、 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 “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 “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 “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 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 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3、196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 为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 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次讨论的性质是: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其中最能体现会议转折性的决策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

  经济体制改革

  一、含义: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

  2、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3、内容:(1)、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2)、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1983年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3)、购销制度: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4、意义:(1)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2)意义: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时间:1984年

  2、 原因:(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2)、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5、 内容:(1)、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职工的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挂钩。(2)、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