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干货 :高考地理解题汇总 2
(12)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①大部分位于热带,气温较高;
②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③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多。
2.人文地理及区域整治
(1)人口迁移的原因
①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市化、交通通信等。
②自然原因: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或自然环境的变化(资源、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③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④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等。
【典型设问】2017年天津卷第12题第(1)问,根据“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这一材料,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4分)
【答案】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4分)
(2)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①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的弊),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了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小城镇的利)。
②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强(城乡交通便利);电脑及网络等现代通信的出现和普及,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居家办公可行性)。
(3)工业集聚的原因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②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③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促进技术创新。
④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⑤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4)工业分散的原因
①老工业区过度集聚导致了环境污染、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等问题,产生工业转移和分散的现象。
【特别提醒】工业分散或产业转移的实质还是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因此,通过工业分散或产业转移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
②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以降低生产成本(如轻小贵的电子元器件厂与电子产品组装厂之间的分散;复杂产品的生产与其各种零部件厂之间的分散,如飞机制造业)。
③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的地域联系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5)产业转移的原因
①劳动力因素: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及工资水平等方面的地区差异。
②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职工培训成本、行政成本、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
③市场因素:市场区位的变化,开拓新市场的需要等。
④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升级转型等)。
⑤资源、原材料、地价等的区域差异。
⑥国家政策或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等。
3.资源或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归纳总结】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三大类。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淡水资源有限,陆地面积小,陆地存蓄水能力弱。
②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大;人类对水体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
(2)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起伏大,地表径流速度快,土质疏松;地表植被稀疏;地质条件不稳定(多地震等)。
②人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过度开垦)、开矿、植被破坏严重、工程建设等。
(3)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次要):a.气候干旱少雨;b.水源缺乏;c.大风日数多;d.植被稀少;e.生态环境脆弱。
②人为原因(主要):a.人口激增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b.三“过”(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失衡;c.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绿洲地区);d.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4)沙尘暴的成因
基本条件:蒸发量大、降水少,气候干旱。
物质条件:地表物质干燥疏松,沙源丰富(物燥、有沙)。
植被状况:植被稀少(或植被遭到破坏),地表缺乏植被的固着(植被稀疏)。
动力条件:扬尘时的上升气流和大风天气多。
【应考提示】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多出现在选修地理的环境保护部分。
【典型设问】72014年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2)问,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分)
【答题提示】条件分析评价类试题在答题时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结合自然和人文条件展开分析。当然如果题目中有限定词明确指向,则根据限定词具体要求作答。
(5)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或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②营养丰富的海水及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③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6)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逆温、静风天气;水汽含量高;大量的尘埃和污染物。
②人为因素:重工业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排放量大;交通工具多样,大量的尾气排放;冬季集中供暖、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四、条件分析评价类问题答题思路
新课标考题对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农业和工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评价考查较多,也更强调对材料的充分解读,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对基本原理的分析应用能力。
无论是评价还是分析某地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基本思路都是先看某种植物或动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或某种产业的生产需要什么条件,尤其是主导性的区位条件),再结合所考区域的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看该地具备什么特征,哪些是优势,哪些是不足,进行分析或评价,评价要从有利和不利(或者优势和不足)两方面进行。
【答题提示】在综合题中,“影响类”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空间尺度:本地区(事物)影响+其他地区(事物)影响;时间尺度: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五、影响意义类问题答题思路
所谓地理意义,是指某事物产生的地理方面的影响。意义实质上是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是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意义”往往与“积极影响”和“积极作用”视为等同,但如果题目设问仅仅提到“影响”,则分析时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水循环的影响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地球各圈层联系及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
2.我国地势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地形多种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农业经营。
②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给东部地区带来丰富降水,也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巨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广大山区有丰富的森林、草场、矿产、旅游资源。
(2)不利影响
①山区广大,使得我国耕地比重小。
②山区广大,地形崎岖,使得交通不便。
③三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3.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产生城市光污染、光化学烟雾;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狭管效应”等。
(2)影响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影响城市水蒸发、地表水下渗、径流等;生产、生活排污会污染城市水源。
(3)影响土地:城市化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大量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污染土地。
(4)影响生物:城市化破坏植被和原有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4.产业转移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产业转移既促进了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又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对产业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都有其利与弊。
(1)对产业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①促进资源开发,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③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⑤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不利影响:①加速资源的消耗;②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
(2)对产业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腾笼换鸟”);②降低区域资源消耗;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不利影响:①减少了就业机会;②引起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外流。
5.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
(2)过度放牧:草场破坏、荒漠化等。
(3)过度采伐: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这些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关键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迅速繁殖",这意味着对“湖泊鱼类资源和捕捞业的影响”主要从不利方面进行回答。
【典型设问】2013年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第(3)问,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答案】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6分)
六、对策措施类问题答题思路
【解题技巧】对策措施类问题在答题时主要考虑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面对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人类应该采取措施和对策,更好地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类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设问形式。
对策措施类的解题思路,最根本的原则是要对“症”(原因)下“药”(措施),根据原因或危害,寻找相应措施。
1.干旱缺水问题
(1)开源
①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②跨流域调水;③修建水库;④海水淡化等。
(2)节流
①加强用水管理,实行水价调节,增强节水意识;②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防止和治理水污染;④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⑤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等农业灌溉技术。
2.能源紧张问题
(1)开源
【方法总结】措施类问题答题思路主要有管理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四个方面。在答题时结合具体情况逐一展开分析即可。①立足国内,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能源产量;②放眼国际,采取多元化战略,开拓更多石油进口渠道;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④建设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缓解东部能源紧缺问题;⑤稳妥发展核电、利用乙醇汽油等;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
(2)节流
①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③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3.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问题)
(1)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多元化;
(2)改造传统产业,减少数量,扩大规模;
(3)发展科技,为地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4)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等。
4.保护湿地
(1)退田还湖(还沼、还塘),退耕还林(还草);
(2)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禁止滥捕滥伐;
(3)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特别注意】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即便设问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也应该首先分析成因,然后再找对策。(4)建立休渔制度,限制网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5)加强宣传,建立健全法规,增强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
(6)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7)利用优美风光发展旅游业
5.红壤的治理
(1)增施有机肥(治贫);
(2)施熟石灰(治酸);
(3)掺沙子(治黏);
(4)种茶树或马尾松(治酸)。
6.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问题
(1)改变单一种粮的局面,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当地光热资源及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农、林、牧同步发展;
(2)对优势资源进行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
(3)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减少薪柴砍伐,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4)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上一篇:干货:高中地理常考专题超全汇总
下一篇:地理干货 :高考地理解题汇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