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高中地理专业名词解释及易混概念比较 1

高中地理专业名词解释及易混概念比较 1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高中地理专业名词解释及易混概念比较

  必修一自然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天体】: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星云,恒星,行星,流星,彗星,星际尘埃等,人类发射进太空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各种探测器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以地球为例,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化石燃料中按埋藏的能量的数量的顺序分有煤炭类、石油、油页岩、天燃气、油砂以及海下的可燃冰等,是不可再生资源。

  当发电的时候,在燃烧化石燃料的过程中会产生能量,从而推动涡轮机产生动力。旧式的发电机是使用蒸汽来推动涡轮机的。现时,很多发电站都已采用燃气涡轮引擎,那是利用燃气直接来推动涡轮机的。

  人类不断地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来源之一),是加快全球变暖的因素之一。

  【生物能】: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其蕴藏量极大。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因此靠种植来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减低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能】:太阳的辐射能几乎全部来自其内部的热核反应。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地球称之为太阳辐射。

  【太阳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实际利用值一般小于理论值。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如复种),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如控制光照强弱和成分增加CO2浓度、合理施肥)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约11年)和整体性(同步起落)。太阳活动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与一些自然灾害有关等。

  【光照和热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昼夜更替】: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产生昼夜现象。再加上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更替。

  【地方时】:一般也叫当地时间。指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越往东,时间越早,时刻数值越大。

  【时区和区时】: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全球一共有24个区域,称为时区。在每个区域内都采用统一的时间标准,称为“区时”。

  【日期】:以自然日界线(0时所在经线)和国际日界线(人为规定,大致与180°经线重合)作为划分新旧一天的分界,来定义日期的更替。

  【日界线与180°经线】:区别——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刻为0∶00的经线,经度不定,一条是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的线,由于180°经线跨过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为了使岛屿保持一致的日期,日界线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过180°经线日期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

  【地球自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做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不会改变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速度,但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南北范围。

  【太阳直射点】:太阳光线与地面切线呈垂直状态的位置称为太阳直射。由于地球是曲面,在某一时刻有且仅有一个直射点。

  由于地球自转,直射点也会不断随太阳自东向西移动,同一天内(日运动)可看作是直射在某一纬度,沿着纬线自东向西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存在,直射点产生了年运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昼长夜短】:昼夜长短的判读关键在于明确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可以通过此时材料所给的日期推理。二分日,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直射点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个半球则昼短夜长。

  【极昼极夜】:出现在极圈以内的现象。极昼极夜开始都是从极点开始向极圈扩大的。极昼极夜时间长度:极点极昼极夜各为半年,极圈极昼极夜时间长度为1天,长度由极点向极圈递减。

  【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昼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之下,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是指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此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

  【日出方位】:日出方向一定为东,直射点在赤道则全球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点进入北半球,则全球(不包括极昼极夜地区)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地区则正北升,正北落。

  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全球不包括极昼极夜地区)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地区则正南升,正南落。

  【太阳视运动】:太阳在一天中移动的轨迹。一般三点连线可以成轨迹。日出日落点以及正午太阳的方位。三点连线,可读出太阳移动的轨迹。

  【季节、节气】:现今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地震波】: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分为横波(P波)和纵波(S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内部圈层】: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由外而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上地幔的结构】: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分为:上地幔的顶部,上地幔的上部以及上地幔的下部。

  【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活动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顶部。

  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

  【对流运动】:空气对流是指由于地面受热不均,进而导致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这种现象。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和高层大气之间。含有丰富的臭氧,因此其上半部分由于吸收了大量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正因为平流层的上部热下部冷,所以平流运动特别显著。

  【太阳短波】:太阳辐射能在可见光线(0.4~0.76μm)、红外线(>0.76μm)和紫外线(<0.4μm)分别占50%、43%和7%,即集中于短波波段,故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大气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球-大气系统所处的温度为200~300K,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主要集中在4~120μm之间,均为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红外辐射。因为比太阳辐射的波长(0.15~4微米)要长得多,所以气象学习惯上把地面和大气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地表反射率】:地表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表征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越少;反射率越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射率愈大。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气压差异】: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是一个矢量,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近地面风和高空风】:

  高空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海风、陆风、山风、谷风、城市风】:风的形成在于气压差异,而产生气压差异的原因在于气温差异,而风向的转变在于受热情况的变化。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风和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山坡和山谷的受热差异形成山风、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

  城市风是单一风向,因为城市气温相对于郊区高,气压相对较低,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等压线与等压面】

  等压线: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所成的封闭线。等压线是一个平面上气压高低的情况,用来表示气压在一个水平面上的差异。

  等压面:是指气压相同的面。如果近地面受热均匀,则等压面是一个平面。此时等压面在垂直方向上可以认为与等高面平行或重合。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压值减小。因此,等压面用来表示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状况。

  【气压带】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气压带。

  主要有[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为中心);[副热带高气压带](30°为中心);

  [副极地低气压带](60°为中心);[极地高气压带](90°为中心)。

  【风带】全球性大气环流分布在不同纬度位置,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大气水平运动地带,叫做风带。

  主要有:低纬信风带(北:东北;南:东南)

  中纬西风带(北:西南;南:西北)

  极地东风带(北:东北;南:东南)

  【赤道无风带】赤道无风带出现在赤道附近对流层底层风向多变的弱风或无风带。赤道无风带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的地带。这里太阳终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气温最高地带。由于温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风速微弱,故称为赤道无风带。

  【副热带高压脊】: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半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一般采用副热带高压内东西风的分界线来表示,我国常用120°E上副热带高压的脊线所在的纬度的变化来表示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即副热带高压脊线。副热带高压脊(简称副高)是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在预测热带气旋移动时,我们必然要留意副高的强度,它的脊线位置等等。另外,副高不但会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它还会影响到东亚地区的旱涝状况。因此,在预测天气时,了解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是绝对有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

  【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海区。

  【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地球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所以气候干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故称为“回归沙漠带”。但是,这一带并非到处都少雨。例如我国华南地区,虽然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但因位于大陆东岸,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夏季风和台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造成丰沛的降水。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植被繁茂。特别是广东省的鼎湖山,森林茂密,万木葱茏,恰似镶嵌在华南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赢得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美誉。

  【副热带无风带、少雨带】:副热带无风带分布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内,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水平运动微弱,静风频率高;同时因下沉绝热增温,故空气干燥,云量很小。世界上的大沙漠多分布于此。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和粮食用尽,不得不将马匹投入海中,故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

  【冷高压、热低压、冷低压、热高压】

  热力状态下,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是相反的,气温升高,气压则降低。

  赤道低气压带为热力因素形成,为热低压;

  极地高低压带为热力因素形成,为冷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气流下沉堆积)形成,为热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气流被迫抬升)形成,为冷低压。

  【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锋面】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所谓锋,也可理解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的交锋。由于锋两侧的气团性质上有很大差异,所以锋附近空气运动活跃,在锋中有强烈的升降运动,气流极不稳定,常造成剧烈的天气变化。在这一过渡带里温度变化特别大。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按照热力学分类方法,若冷气团主动推动暖气团,则称为冷锋。反之称为暖锋。若冷暖气团相当,则称为准静止锋。若冷锋追上暖锋,则会形成准静止锋。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以锋线所在的位置为过境时,锋面移动前方为过境迁,后方为过境后。

  【低压、高压、气旋、反气旋】:

  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区域,叫做低压。

  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即气旋。

  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区域,叫做高压。

  反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这种旋涡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区别——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而气旋、反气旋则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它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低压槽、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好比地形上的山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好比地形上的山谷。高压脊温度大于等压线平坦处,低压槽温度低于等压线平坦处。

  【锋面气旋】:温带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纬度地区的一种气旋,又称为"温带低气压"或"锋面气旋"。温带气旋是一种冷心系统,其出现伴随着锋面,尺度一般较热带气旋大,可达几百乃至数千公里。气旋随高空偏西气流向东移动,前部为暖锋,后部为冷锋,两者衔接处的波动南侧为暖区。温带气旋从生成,发展到消亡整个生命史一般为2-6天。同一锋面上有时会接连形成2-5个温带气旋,自西向东依次移动前进,称为"气旋族"。温带气旋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多风雨天气,有时伴有暴雨、暴雪或强对流天气,有时近地面最大风力可达10级以上。

  【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和天气】: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

  区别——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