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备考复习遇见新高考——历史应当如何复习?
第一轮通史复习
复习要点
要点一:复习顺序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先秦、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专题二“世界古代史”,专题三“世界近代史”(14~16世纪、16~18世纪、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专题四“中国近代史”(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五“世界现代史”(二战前、二战、二战后初期、战后六七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专题六“中国现代史”(建国初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文革”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要点二:结合选修模块进行通史整合
新高考背景下,改革史与战争史地位明显提高,虽然基于稳定性考虑,不会大量增加这两个模块的直接考查,但不排除将这两个模块与其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为考生提供一定的材料情境进行考查。在复习中,需高度重视将两个选修模块与原必修模块的通史融合,完善通史时空体系的构建。
要点三:有选择性地补充新教材内容,完善通史
在新《课程标准》里,中国史部分补充最多的是古代史,使中国古代史的体例更加完整。所以,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对中国古代史进行补充完善,所补知识不贪大求全,重点补充最基本的概念,以便形成更加完整的通史体系。
世界史部分则结合战争史进行新的整合,将战争史中的一战与二战前后知识整合到世界现代史的通史体例中,补充拓展近现代以来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史,弥补原世界史体系中的缺失与空白,使世界史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第二轮大专题复习
复习要点
要点一:立足重要概念,突出基础性
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越基础就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整合主干知识,既要准确把握、理解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又要准确梳理重要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层次,重点把握能够反映历史发展主流的、阶段性的、转型期的、上位的历史概念,以此为基础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要点二:唯物史观为引领重点把握历史发展阶段性
在知识整合中,要重视以唯物史观为引领,结合新史观、新视角和新理念,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将基础知识进行多方位的延伸、交叉、联系,形成以历史阶段特征为中心的贯通古今中西的历史时空观,尤其突出社会转型期的重要阶段特征并重视规律性总结。
要点三:通过微专题模式进行逻辑建构
以提升“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为抓手,通过微专题模式的逻辑建构形式,强化学科素养和知识整合能力。由考生自主选择核心概念,形成观点,史论结合进行阐释。运用表述成文的逻辑建构,是对考生时空体系与概念理解的运用的反馈,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学科素养与能力。
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训练以综合性的限时模拟训练为主,隔天进行一次。经过前期分题型的专项训练之后,回归真题,重新梳理总结原山东卷、全国卷高考真题。这一阶段,要求考生系统整理历史笔记,重新按所有题型分类整理,反思、总结做题方法,为接下来的静悟做好准备。
第三轮静悟冲刺
复习要点
要点一:立足重要概念,突出基础性
往年的高考真题都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静悟复习阶段,应该高度重视回归高考真题,理解新《课程标准》,把握备考方向。静悟复习阶段应该回归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梳理。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疑点,扫清障碍;突出总结、归纳和比较;突出知识的涵盖空间,“点要透,线要明,面要全”;注意把握知识的中外关联;注意同一时段东西文明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关联;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注意同一历史事件或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强化时序观念,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要点二:结合热点问题,整合主干知识
1.确定热点方向。联系当前社会和世界上的重大焦点问题或历史中的长效问题来选取。
2.找准热点切入点。要有历史知识的依托,否则就等同于政治学科的时政热点,就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
3.构建热点专题。要全面,要有相关背景材料,要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和训练习题,拓展思维方向。
下一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