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高考政治常考易错的92个高频失分点 2

高考政治常考易错的92个高频失分点 2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文化生活

  50.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分析: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51.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分析: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具有重要地位,文化软实力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52.当前的国际竞争以文化竞争为主。(×)

  分析: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并不是以文化竞争为主,而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

  5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

  分析: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54.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指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55.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

  分析: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等于说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一些腐朽的、庸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将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的进步。

  56.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分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旧的传媒在今天的文化传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57.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分析: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文化传播的手段有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文化传播的途径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58.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分析:文化的过时与否,取决于它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那么它就不会过时。

  59.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一样的。(×)

  分析:传统文化落脚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文化传统落脚在传统,是指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中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

  60.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分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61.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如电脑算命,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的新的表现形式,它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

  62.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之和,各民族文化寓于中华文化之中,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但它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因此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华文化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

  6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分析:(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64.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分析:(1)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6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抵制外来文化。(×)

  分析:民族精神与外来文化并不矛盾,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

  6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67.大众文化都应得到提倡。(×)

  分析: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要强调两方面:一是文化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二是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并不是所有的大众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都应得到提倡。

  68.流行文化是经典文化。(×)

  分析:流行文化不一定是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经典文化可以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是经典。

  69.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

  分析: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有糟粕。

  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混淆起来。

  7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

  分析:(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2)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条件,还是传播革命理想、道德和纪律观念的文化形式和手段。

  (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是全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还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72.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分析: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一个更重要。题目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行为上是有害的,两个修养都应该提高。

  73.科学文化修养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也就相应提高了。(×)

  分析: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但它不是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

  生活与哲学

  74.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分析:(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有其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75.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分析: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第二位的。

  76.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回事。(×)

  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77.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分析:意识也在运动,但是,意识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78.规律有好坏之分。(×)

  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79.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分析: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80.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分析: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则必须依赖物质。

  81.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分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82.“盲目的实践”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分析: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盲目的实践”并不是缺乏意识的指导,而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

  83.真理是绝对的。(×)

  分析: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84.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分析:联系是普遍的,但并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两个事物之间发生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85.只有质变才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分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于事物的发展来说,量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定另一点。

  86.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

  分析: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但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87.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双方。(×)

  分析: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关系;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关系。

  8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为前提而存在,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分析:特殊性是普遍性存在的前提,二者的关系不能倒置。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89.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分析: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如果不在同一个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同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90.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分析: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的说法缩小了人民群众的外延。

  9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的关系。(×)

  分析:(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认为前者是贡献,后者是索取。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于首位,“贡献越多,索取越多”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

  92.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出人生价值。(×)

  分析:这种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作为青年人要反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空谈,应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和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奉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