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首用直接法 高考英语考点分析与答题技巧
推荐文章
一、单项选择题解题指导
通读题干,不放过半点信息,尤其要注意暗示时间的词语和句中暗示句子结构的标点。做题时首用直接法,然后用排除法和比较法。所谓直接法,就是在读题时大脑即刻想到的并一眼能够在选项中看到的答案。这种方法既准确又快。所谓排除法,就是把比较明显的认错误选项排除掉。然后把学过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集合起来,再用上平时做题是的经验和教训,比较余项间的差异,最后得出正确选项。
重难点与常考考点分析:
(一)动词考点
1.常用的动词的近义辨析;
2.常用的动词的特殊含义;
3.常用动词的短语搭配;
4.动词的非谓语形式;
5.情态动词的基本含义与完成式;
6.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二)句型考点
1.主从复合句(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从句)及连接词。
2.强调句型、省略句型和倒装句型。
(三)其他考点
1.情景交际;
2.一些习惯用法或固定搭配中的冠词;
3.名词或名词短语辨析;
4.代词用法;
5.形容词和副词用法;
6.介词与介词短语用法。
二、完形填空解题技巧
1.充分利用首句信息
完形填空题首句往往不设空,往往是全文的关键句,或者称为主导句,要充分利用完形填空题首句的提示作用,利用它为解题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展开思维。
2.多角度的逻辑推理
完形填空题的解题过程首先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必须把握作者的思路,通过联想、推测等方法,多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思维模式与作者的思维模式相吻合。
3.从上下文寻找线索
通读全文,理顺大意,根据上下文找出信息词是做好完形填空题的关键。近年高考(论坛)试题逐渐摈弃单纯的语言分析考查,而越来越侧重逻辑推理判断。就空格而言,体现了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的特点,而且几乎不暴露明显的语言错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陷含信息大都无法只凭字面或单从个别句子甚至若干句子的表面理解获知。因此,只有借助于上下文乃至全文语境的启示或限定才能够准确作出判断。
4.利用语法分析解题
对语法、词法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是完形填空题的命题角度之一。对于这种题,要针对地对语法结构、句式特点、对短文中所设空格中需填的词在句子里作什么成份、哪类词适合、应采取什么形式等等进行必要的分析思考,从而迅速解决问题。比如,选用动词就要考虑各种时态、语态、语气、主谓搭配以及其如何与其他词类使用等一系列问题。
5.利用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识解题
做题时,若能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注意中西方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将会大大简化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过程,节省宝贵的时间,顺理成章地选出正确的答案。
6.习惯用法和词语辨析
对词汇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习惯用法和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两个方面。习惯用法是英语(论坛)中某些固定的结构形态,不能随意变动。而在众多的习语当中,介词往往扮演最活跃的角色,其次是副词。词义辨析题的比重有加大的趋势,多为常用词、词组。
7.语篇标志的利用
语篇与语篇之间往往有表明其内在联系的词语,如:表示结果层次的语篇标志firstly,secondly,thirdly,finally等;表示逻辑关系的有thus,therefore,so等;表示改变话题的有bytheway等;表示时间关系的有before,sofar,yet,now,later等。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语篇标志语,就可以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上下文的关系。
三、阅读理解四类题型的提问方式及解题技巧
1.细节题型
【提问方式】Wh-特殊问句;Fromthetext...,Accordingto...,True/nottrue,划线词语、句子,简单计算、排列事件顺序、识图等。
【解题方法】抓住提问中的关键字眼,仔细阅读相关细节的材料内容,一般可以在短文中直接找到或稍加归纳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排除下列干扰项:
(1)扩缩范围
文章为了表达得准确严密,很注意对范围的限定。有的是通过加上相应的词语限制,如涉及到数量时常用many,almostall,nearly,morethan,over,onlyafew,normally等限制.有些干扰项是通过改变或去掉限定词语,甚至是扩大或缩小了语言范围。
(2)偷换概念
命题者设计试题时往往把原文的概念偷换成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望文生义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
(3)正误并存
在一干扰项中,某个句子或词语是正确的,其他分句或词语是错误的或表达不全面,正误并存,命题者借此以假乱真。要排除这类干扰项,只要一个选项局部有误或选项不全面,都属排除的干扰项。
2.主旨大意题型
【提问方式】What'sthetopic/subjectofthetext/thesecondparagraph?
Whatisstatedin...?Thetextischeiflyconcernedwith_______。
【解题方法】
(1)最常用的方法是仔细研读短文的1、2两句-----即短文的主题句,或辅以阅读各段的第1、2句----即段落中心句。此方法多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等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事或论题来归纳意思(常说明一个道理)。
(3)全文末尾(段)找答案。此类文章的特点是以列举事实开头,通过论证,最后阐述核心观点。
在处理文章标题的选择时,要避免下列三种错误:①概括不够(多表现为部分代整体,从而导致范围太小);②过度概括(多表现为人为扩大范围);③以事实或细节代替抽象具体的大意。
3.推理判断题型
【提问方式】
Thestorysuggeststhat___________.Itcanbeinferredthat_____________。
Thestoryimpliesthat_____________.Itcanbeconcludedthat__________。
Wecanlearnthat_______________。
【解题方法】推断题是考查学生透过文章表面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推理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弄懂文章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文章的潜在涵义。
【注意点】
(1)那些文章中直接陈述的内容不能选,要选择根据文章推理出来的选项。
(2)推理不是凭空猜测,而是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作出正确答案时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3)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想法;不要脱离原文主观臆断。
4.词义猜测题
①利用构词法猜词;②利用语境及逻辑关系猜词。有时完全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和前后句之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对比、解释定义和举例等关系来猜测词义。同时特别留心某些词语,例如:or,thatis,inotherwords,including,although,but,or,evenif,ontheotherhand,onthecontrary,otherthan,ratherthan,morethan,insteadof等词语之后的内容。
四、书面表达题思路点拨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1)审文体。首先要弄清写何种体裁的文章。体裁有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等。应用文又包括书信,通知,日记,便条等。
2)审人称。即要弄清书面表达要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
3)审时态。记叙文尤其日记多以一般过去时为主,说明文和议论文多以一般现在时为主。
2.紧扣主题,组织要点
书面表达评分的主要依据是内容,因此在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要逐个地完整无缺地把内容要点列出来,对于以图画或图表为内容的提示,更要仔细观察。写作时必要的细节要紧扣主题,发挥要适度,不要太随意。
3.选词造句,表达准确
一篇好的文章,要尽可能使用较多的词语和句式结构,如:从句、非谓语动词结构、插入语、谚语、倒装句、强调句、被动结构和其他常见句型。如:1>.Manypeoplebelievethatweshouldkeepourowntradition不如换成Itiswidelybelievedthatweshouldkeepourowntradition.2>.Thisisthebesthotelyoucanfindhere可以改为Youcan’tfindabetterhotelhere或Nowhereelsecanyoufindabetterhotel.3>.Wecansolvetheproblemonlywheneverybodytakesaction不如改为:Onlywheneverybodytakesactioncanwesolvetheproblem会更好。
4.整理成篇,行文连贯
一篇好的书面表达要有合理的段落层次,让人感觉条理清新,易得高分。每一段落要有一个主题句和几个支撑句。一般文章有三段:主题段------提出问题或论点;发展段-------围绕主题讨论、论据或列举;结尾段-------得出结论,即论证。
为了使文章结构紧凑,自然流畅,段落之间要使用适当的过度语;句子之间要使用合理的逻辑衔接词。如:Itwasverynoisy,Icouldhardlygotosleep.这句话可以修改为:ItwassonoisythatIcouldhardlygotosleep/Icouldhardlygotosleepbecauseitwasverynoisy/Asaresultofthenoise,Icouldhardlygotosleep/Withsomuchnoise,Icouldhardlygotosleep等等。
5.书面表达注意事项:
卷面要干净,字迹要工整。阅卷者首先是凭印象归档,看你的作文够得上什么等级,所以第一印象最为重要,正所谓先入为主,因此开头几句和结尾几句显得特别重要:阅卷者大多是大学老师和高中老师,因此他们往往注重语言的地道程度,一两句Chinglish可能会使你的作文大打折扣,至少会引起他查找更多错误的意向。
直接切题,不宜过多发挥。
书面表达不同于翻译。遇到生词、难句要善于换个角度思考,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