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2019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解读

2019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解读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01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02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 1、地理 2、地理 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 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 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 旅游与区域发展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环境保护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 环境污染与防治

  (1)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 环境管理

  (1)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文综政治: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 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 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7. 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 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 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威信 政府的威信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威信的来源和树立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4. 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 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文综历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考试说明

  高考世界史考点详细讲解


  1

  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

  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

  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

  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9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影响: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是俄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

  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封建残余指:经济上农民负担严重,“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政治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使俄国的近代化步伐缓慢。)

  10

  南北战争的意义

  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后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