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化学知识点汇总 附赠化学学习技巧
推荐文章
2019高中化学知识点汇总 附赠化学学习技巧
高中学习理科的同学最头疼的科目就是化学了,许多化学知识点繁杂无章。对此小编整理了高中化学常用知识点以供参考。
高中化学常用知识点
①过滤:固体(不溶)和液体的分离。
②蒸发:固体(可溶)和液体分离。
③蒸馏: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④分液: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⑤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1)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2)步骤:
①将粗盐溶解后过滤;
②在过滤后得到粗盐溶液中加过量试剂BaCl2(除SO42-)、Na2CO3(除Ca2+、过量的Ba2+)、NaOH(除Mg2+)溶液后过滤;
③得到滤液加盐酸(除过量的CO32-、OH-)调pH=7得到NaCl溶液;
④蒸发、结晶得到精盐
加试剂顺序关键:Na2CO3在BaCl2之后;盐酸放最后。
(3) 蒸馏装置注意事项:
①加热烧瓶要垫上石棉网;
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③加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④冷凝水由下口进,上口出。
(4) 从碘水中提取碘的实验时,选用萃取剂应符合原则:
①被萃取的物质在萃取剂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的大得多;
②萃取剂与原溶液溶剂互不相溶;
③萃取剂不能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①SO42-:先加稀盐酸,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a2++SO42-=BaSO4↓
②Cl-(用AgNO3溶液、稀硝酸检验)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或先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Ag++Cl-=AgCl↓。
③CO32-:(用BaCl2溶液、稀盐酸检验)先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溶解,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燃烧,酸碱中和,活泼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灼热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H2还原CuO
⑴微粒数目和物质的量:n==N / NA,N==nNA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一摩尔,约为6.02×1023个,该数目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⑵物质的量和质量:n==m / M,m==nM
⑶对于气体,有如下重要公式
a、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n==V / Vm,V==n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b、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V(A) / V(B) == n(A) / n(B) == N(A) / N(B)
c、气体密度公式:ρ==M / Vm,ρ1/ρ2==M1 / M2
⑷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关系
a、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 C==n / V,n==CV b、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1000ρω) / M
(1) 有机物一般含有碳、氢元素;但CCl4组成 中不含氢。
(2)有机物一般易燃;但四氯化碳、聚四氟乙 烯却不能燃烧。
(3)卤代烃水解得到的有机产物一般是醇类; 但氣苯水解得到苯酚。
(4)卤代烃一般为液态,不溶于水;但一元氣 代烷通常为气体。
(5)醇类催化氧化一般生成醛(或酮),继续氧化生成酸;但R3COH不能催化氧化成醛或酸。
(6)能称“某酸”的化合物一般是酸类;但苯酚 俗称石炭酸,并不属于酸类,而是酚类。
(7)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 团的物质一般是同系物,但苯甲醇与苯酚、乙烯与 环丙烷等均相差“一并不是同系物。
(8)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般是醛类;但葡萄糖、甲酸和甲酸某酯等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9)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分子中一般含 有醛基;但果糖分子中不含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
(10)酸与醇间的反应一般属酯化反应;但乙 醇与氢溴酸混合加热生成溴乙烷不是酯化反应。
(11)酯化反应一般发生在酸与醇之间;但纤 维素与浓HNO3也能发生酯化反应。
(12)酯一般通过酸与醇发生酯化反应原理制 得;但乙酸苯酯是由乙酸酐(CH3CO)2O或乙酰氣 CH3COC1与苯酚发生取代反应而得到。
(13)有机物中的油一般是指由髙级脂肪酸与 甘油所生成的酯;但汽油、柴油、煤油等是各种烷 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14)蜡的主要成分一般是指髙级脂肪酸与髙 级脂肪醇所形成的酯;但石蜡是高级烷烃(含 C20 ~ C30)的混合物。
(15)同分异构体一般能用同一化学式表示; 但表示的并不都是同分异构体,如淀 粉与纤维素。
(16)丝和毛一般是指蚕丝和动物的毛发,其 成分都是蛋白质;但人造丝的成分是纤维素,人造 毛则是合成纤维(聚丙烯腈)。
(17)玻璃一般是指硅酸盐;但有机玻璃成分 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3)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4)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5)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6)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7)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8)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39)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0)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是趋向于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理解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好离子反应的关键。溶液中离子共存的问题,取决于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如离子间能反应,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1.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5)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MgHCO3==MgCO3+CO2↑+H2O MgCO3虽然难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当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时会结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淀析出 MgCO3+H2O==Mg(OH)2 ↓+ CO2↑ (6)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溶液与KSCN 溶液的反应:Fe3+ + SCN- ==Fe(SCN)2+ 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 (7)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 2Fe3+ + S2- = 2Fe2+ + S ↓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2. 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类型及特征,才能书写好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④设计原电池。
⑤金属的腐蚀。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化学的方法有这些
记住化学方程式,化学容易大半。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
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有时间多做题绝对是好事,但是重要的不是题目做的多少,而是做过后你从这些题中收获了多少,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