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高考过来人分享:写给正准备报志愿的高三家长们

高考过来人分享:写给正准备报志愿的高三家长们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对北京高三的家长来说,最痛苦应该是报志愿了!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北京是5月中旬报志愿,不仅后面20多天会发生什么变化,就是临场会这么发挥也没有底,真正高考的成绩会与报志愿的时候差距有多大还是未知数,尽管有一模、二模成绩,但仅仅靠模拟成绩填报志愿这么会靠谱呢?因为我坚信任何一次模拟考试的试题都难以与高考试卷的质量相比拟,相对模考,高考应该会更加真实、全面的考察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过去的所有考试都是参考,根据成绩发展趋势报而不是根据最近的一次静态的成绩来报。

  填报志愿,对于高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志愿填报是否合理,可以说直接影响着高考的成功与否。

  志愿填报得好,对孩子高考前将近一个月的影响也很大。报好了,孩子会在最后的日子里把学习状态调到最好,利于高考的准备与发挥。如果志愿填报得孩子不太满意,就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最终影响到高考的结果。2011年,女儿高考填报志愿也是经历一番反复的。想起来可谓惊心动魄。

  帮助女儿填报志愿的过程,我家大概经历了“前期准备、成绩分析、交流沟通、目标一致”等几个重要环节。下面就具体谈谈我们帮助女儿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与大家交流。希望过后来的家长们一个参考,因为我不是填报志愿的专家,只研究关注与自己孩子相关的信息,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是北京,文科。

  前期准备:针对性收集信息

  北京的报志愿时间是5月12-17日,我们是在2月份就开始收集资料,其实还不止2月份,她妈妈很早就加入了一个高三家长群,群里有熟悉北京报考志愿情况的专家,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帮大家“出谋划策”。

  志愿志愿,就是志向和愿望。女儿学的是文科,她早就告诉我们她不喜欢金融、经济、财务、管理等专业,因此,我们收集资料就目标很明确,盯的都是那些纯文的方向,比如中文、新闻、社会、英语、历史、哲学等。因为女儿的成绩还算比较好,我们也把学校的范围基本上锁定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复旦五所大学,另外就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等三所香港大学。

  除了在群里和别的家长以及专家交流外,前期的准备我们还采用在网络上收集各种资料、参加高招说明会等方式。从四月开始,我们几乎每周都奔走在不同的咨询现场,了解不同学校当年的招生情况。也通过和现场招生老师的交流,了解该学校各个专业对应要学习的课程(因为专业的载体是课程,如果对具体的课程没有兴趣就很难把这个专业学好)。从各个渠道,我们也分别了解了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就业统计信息。这些资料信息陆续收集,到报志愿前,我基本上对各个学校的情况都了然于胸了。

  非常欣慰的是,海淀区教育考试院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参考信息,就是把历年来全区孩子的排名和排在该名次的考生最终所上的高校统计出来,做成了一个非常明晰的表格,让家长们根据孩子几次模拟考试在海淀区的排名,大概知道孩子可以报考社么学校。还有一点,要清楚孩子所在中学历年来的排名和录取高校,这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了不使孩子分心,这些工作我们都是背着孩子做的。收集来的资料我们都反复分析整理,争取在我们这里条理、明白,目的是真到填报志愿的时候,跟孩子交流起来既让孩子很快明白自己的位置对应的是哪些学校和专业,提高决策效率节约孩子宝贵的复习时间。

  成绩分析:自己究竟会在什么位置?

  成绩是报考志愿的最重要依据,北京孩子主要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和一模、二模成绩。那些获得加分的考生还要考虑加分后成绩情况。女儿当时的情况是,通过“校长推荐计划”获得了香港大学人文学院20分的加分;国内其他高校自主招生均没有获得加分。

  当初参加自主招生,本希望北大、清华或者人大最起码有一个学校能拿到加分,那么报志愿的时候就直接填报那个有加分的学校。结果,大陆的学校一个加分都没有拿到,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必须认真、科学、客观的评估高考“裸分”的可能水平,还必须考虑那么多名目繁多的加分导致自己最终的实际排名后延,判断这个可能的排名成为我们填报志愿的最核心的工作。

  分析预测这个成绩最难,也最重要。我们是采取趋势分析方法研究的,我把高二分科以来的几次有学校排名的重要考试成绩全部列表,绘制变化曲线。

  不仅分析总分的变化,也要分析单科的变化,分析单科是为了修正各次临场发挥异常造成的数据“失真”,希望最终得到可能接近真实水平的高考成绩。

  因为我知道任何一次考试都无法与高考相提并论,真正的高考题设计更加科学,最可能考察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我们是借助历史成绩尽可能最准确判断出孩子的真实水平,也就是高考成绩。

  下图是我根据女儿高二以来的历次成绩做出的分析图表:

  (图解:横轴代表10次重要考试,纵轴代表年级排名;8、9、10分别代表一模、二模、高考名次(年级)是第4、第12、第5.)

  可以看出,女儿的成绩虽然有所起伏,但是总体是上升的,也就是女儿一直是进步的状态。所以,我判断女儿高考应该能达到又一个高点,就是重点关注那个直线的趋势线的变化,如果正常发挥达到年级第五左右。尽管很多专家、老师一直强调的二模是最接近高考成绩的说法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如果真根据这个二模成绩考虑,我们只可以选择人大里面不太好的专业,但我还是不甘心!

  各科成绩的变化曲线图。认真的研究分析,是可以得出一些更加科学的结论的。整体上升趋势,底部不断抬高,上下振幅逐步减小,这些是好事哦。

  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填报志愿有帮助,特别是对偏科的孩子有帮助,通过这个图就很直观的发现自己的那些科目成为严重的短板,对你的整体战绩有多大的影响,以便早点有所侧重纠正偏科(因为任何一门短板都可能导致你与心目中的目标无缘,你看看那些成绩超好的孩子,几乎没有差的学科);同时也便于发现自己究竟哪一门成绩是优势科目,哪一门是差一些,在越来越临近高考的时候便于随时调整时间安排。(提醒注意:最后2次考试:二模与高考成绩排名数据没有保存,数据缺少9、10,大概是英语等很优势的名次有退步,但比较差的名次有进步,基本都是向总分趋势线靠拢)。

【讲座通知】规划人生,人生规划—高考填报最高层目标公益讲座报名中

  交流沟通

  然而,当我和夫人真正讨论如何帮女儿报志愿的时候,我们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根据女儿历次成绩的变化趋势图,我判断出她的高考成绩可能在年级第五名左右。根据他们学校历年来高考录取情况,这个名次上北大没有问题。虽然女儿的二模成绩是年级第12名,我还是建议按“可能”的预测成绩第五左右填报,第一志愿选择北大。

  孩子的妈妈则不这么认为,她觉得我的预测风险太大,毕竟女儿的成绩有起伏,并没有固定在5名左右。而且北京的先报志愿后考试,让过去许多孩子因为没有报好志愿最后上了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我们楼里就有两个鲜活的例子,2009年一个2010年一个,都是因为志愿没报好,孩子高考发挥失常,最后落到了二志愿的高校,后来孩子们实在不乐意,都走了复读的路子。因为很熟,我们跟两家的家长经常聊起孩子的事情。复读,让家长和孩子都备受煎熬。考虑到这些,夫人很决然地以为孩子的第一志愿应该填报人大。

  我们夫妻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至有争吵得非常激烈。最后我和夫人商量,我们各自出一套方案,到5月12日正式开始报志愿的时候,各自向女儿陈述我们的观点,让女儿自己来做选择。

  我的方案是:

  零批次:香港大学

  提前批次:北大小语种

  第一批次

  第一志愿:北大

  第二志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夫人的方案是:

  零批次: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提前批次:北大小语种

  第一批次

  第一志愿:人大

  第二志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5月12日,我们正式跟女儿讨论她填报志愿的事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女儿坚决支持她妈妈的方案!我知道女儿因为二模成绩不是很好,自信心也受到了影响,所以不敢冒险,决定站在妈妈那一边,第一志愿填报人大。

  全家3个人比例2:1,力量悬殊,而且说好的尊重女儿的选择,我们在志愿填报方面完全不强求。所以暂时按母女的意见填报了志愿,并在学校规定的时间提交了志愿结果。

  知道我有多么心不甘吗!!

  达成一致:北大中文系

  虽然志愿结果已经提交,可我还是看出女儿内心的纠结。我心里知道她太喜欢北大了,幼儿园就是北大上的,对北大很有感情。他们中学是101中学,距离北大就几百米,她高三一年的周末都在北大的教室上自习。她填报人大,只是求个保险而已。

  我虽然相信女儿能上北大,但也怕一“失误”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于是我又重新研究了很多信息,认真分析了女儿历次的考试成绩,越发觉得二模成绩绝对不代表女儿的高考成绩,于是我打算做最后的努力,我知道必须有充分的数据分析才可以说服孩子。

  5月16号晚上,我在书房,用了半夜的时间,写了好几页的“游说稿”,综合了各种信息、数据,系统、全面的进行分析,在早饭的饭桌上做最

  后的努力。尽管女儿与妈妈也感觉爸爸分析的很有道理,但依然不敢下决心把北大作为一志愿,因为北京这个政策太残酷,万一考试失误就会导致难以接受的结果。

  这个时候,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妈妈给孩子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最终发现其实女儿内心割舍不下的只有北大!只是因为二模成绩出人意料的差,使女儿知难而退了,明白了把人大作为第一志愿是女儿无奈的选择。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是很心痛的。经过这个心理测试,女儿与妈妈也开始转变为支持爸爸的建议,最后成功达成一致,重新调整了志愿的填报。

  港大作为零批次,一定要报,还有加分,根据经验港大与北大的实际录取分数基本持平,相对北大,港大的机会要多一些。定下来填报。

  北大没有加分,而孩子的裸分成绩填报北大绝对没有把握,如果考虑其他同学的加分,非常没有优势,填报提前批次小语种不耽误正常录取;如果最后超过北大分数线还可以选择放弃小语种。如果根据趋势分析考到年级第五左右,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很犹豫的时候,女儿非常尊敬的天老师打过来一个电话,力主第一志愿报北大,这也对孩子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还有她的一个同学也力劝她报考北大,那个小姑娘说的一句我记得很清楚,“人生有几个17岁!?现在不搏一把,永远没有机会了。”

  经过几天的反复纠结,我们在志愿填报系统关闭前的1个小时,修改了志愿,

  零批次:港大;

  提前批:北大小语种;

  第一志愿北大中文系;第二志愿:二外。

  拿获得20分加分的港大来“接”没有加分的北大。

  志愿报好了以后,女儿突然变得状态大好,心情非常舒畅。

  一天女儿在车上跟我说:真正报了北大之后,突然间觉得思想“通”了,再不纠结了,而且感觉浑身是劲!我清楚的记得,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圆明园东门那个路口,我当时心里好高兴!我也对女儿充满的信心。

  从志愿报完,到高考,孩子的状态一直非常好,最终高考正常发挥,以640分正好名列年级第五,被北大录取。(期间还有一次艰难的选择:在北大录取分数线还没有划定的情况下,我们接到了港大的录取通知,经过咨询,都劝我们接受港大录取,。因为北大分数线当时被招办告知可能是642,而我们是640,最后我们再一次决定放弃港大,赌一把!孩子说了,北大录取不了,我就出国,谢天谢地,我们再一次赌赢了。)

【讲座通知】规划人生,人生规划—高考填报最高层目标公益讲座报名中

  这里第一次透露一个我的小秘密,在孩子与她妈妈决定填报人大之后,在我的私密博文里面写了这样一个博文,留给我自己,时间是2011年5月10号:

  思考与心得:学校与专业哪一个优先?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学校很重要,专业也相对重要,是比较为难。但我们其实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比如孩子是否有很明确的职业计划或者倾向性?性格爱好是否很明显?对自己的未来是否已经有了一定的计划并且比较靠谱?没有有就尊重孩子这些来选,专业就比较重要了。当然在这些专业里面看哪些学校实力较强、名气较大——最重要得到是你可以考进去!

  一般的孩子毕竟没有在向社会,对专业、职业、工作、事业这些没有什么概念,这个就相对风险大一些,有一个“土”建议:看看孩子高中以来的所有科目那一门相对是“付出不大,成绩不错,保持兴趣”,那就可以顺藤摸瓜看这个课程对应什么专业,大方向应该还不会差很远吧。志愿志愿就是“志向与愿望”,就是兴趣与爱好,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才会做出杰出的贡献有大的建树,自己也不感到累,潜力也会发挥的极致,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平时的了解应该大概知道从事什么职业比较适合,这个时候就可能需要一个引导孩子发现自己潜力的过程,不要替孩子做决定,尽管你的决定是对的,也起码是不尊重孩子,容易影响孩子的情绪。要通过报志愿激发起孩子的斗志,燃起最后冲刺的激情也是重要的目的之一吧。

  我的不成熟的计算公式:70%*学校+30%*专业=整体得分根据整体分数排排试试(学校根据名气有一个分数,专业根据自己喜欢程度有一个分数)。

  而很多家庭做的不好,我们就曾经发生了那么大的分歧与冲突,好在最终的方案是我们都一致通过的,最后的结果也是满意的,而有的家长在志愿方面就没有处理好,比如一个孩子有北大30分的加分(文科),孩子是很想报北大的(要是我一定要报!要是我儿子我一定支持报!),可是他的妈妈就是不同意,而且是坚决不同意!最终强势的家长居然到学校修改了孩子的志愿——改到的人大,因为她不相信孩子会考到北大。志愿报完以后,这个孩子的精神状态就变了——没有那么积极了,没有那么自信,也没有那么努力了。

  现在本科毕业就去上班的不是很多,很多同学都还要继续读研的,我自己认为既然这样就在选择本科专业的时候尽量宽泛一些,作为“大的专业基础课”的思考,尽可能的把基础打扎实了,为下一步选择研究生专业准备好扎实又宽厚的基础来。这个也可能是为什么最近选择几年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同学增加的一个原因吧。所以我支持孩子选择中文系,将来不管从事什么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我相信扎实的中文底蕴是使她得心应手。后来,与孩子也做过交流,她说很喜欢现在的专业,感觉自己“越来越有文化”了。选专业与学校还有一个说法是“本科选学校、研究生选专业、博士选导师”,当然这个一看就是相对知名的大学强调的,在越来越重视第一学历的今天,也是很有道理的。

  (根据自己做的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知道哪些专业是自己喜欢,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孩子是没有加分,我分析一旦达到分数线等其他同学去掉加分以后,她的分数不会很低,一般专业基本都是有机会的,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

  决策的主人是孩子,但“决策支持系统”必须由家长来做。

  回想起来,真的是感叹万千!填报志愿是个复杂的工程,完全交给孩子并不现实,尽管很多家长说,作为18岁的孩子可以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了,这个选择权应该交给孩子,但毕竟孩子社会阅历少,对专业、职业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多次考试以后,对自己的真正水平把握不住了,甚至很多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了。家长在长期的观察了解中也大概知道孩子将来究竟从事什么专业更加合适。

  当时孩子说:“这个决定我最后来定,但你们要给我准备充分可以帮助我做出正确决策的依据,对结果我才可以负责。”孩子说的很在理。

  以上是我们自己去年的一些经历,希望对今年的家长朋友有点启发与帮助,也祝愿孩子们都在高考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讲座通知】规划人生,人生规划—高考填报最高层目标公益讲座报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