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单招 > 单招学校 > 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篇

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篇

范老师 分享 时间:

写一份教案,教师可以更系统地安排课堂活动和内容,详细的教案规划,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和重点,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3

一、学情分析

本班62名学生,这些学生对科学课程非常感兴趣,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了提高,他们能独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动、科技制作、观察活动、科学实验、搜集资料等,愿意与他人合作,进行合作探究,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地考察、现场采访、种植养殖等活动,探究积极性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且能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对锁定的课题进行课外探究,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主动从自然界、社会中获取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一生”、“无处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纱”、“信息与生活”、“探索宇宙”、“研究与实践”等研究主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构建,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人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微观认识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切入,让学生明确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知道人类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体会与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通过搜集、整理自己生长发育过程的照片资料,分析、归纳、推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的特点,知道遗传和变异石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以人体内部的能量为切入点,探究机械能、热能、电能、电磁能等之间的相互变化,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整个单元呈现出了由部分到综合的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地球的面纱”单元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通过大气层的研究、风的模拟实验、降落伞的秘密、风与帆的关系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风的成因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与生活”单元主要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知道动植物的一些行为特征以及人类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研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丰富学生对生物界的认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及辩证法,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特性。“探索宇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研究与实践》单元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几个科学之谜,让学生像科学家达尔文那样,经理科学探究的`历程,形成尊重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能够面对大量的事实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伪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对伪科学学习历程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感悟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维度方面,从认识身边事物、周围物体的基础上,扩展到微观和宏观两个世界,探索微生物和无限宇宙的科学奥秘;时间维度方面,以时间轴为认知线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和“未来世界”的变化;结构维度方面,在认识事物外部特征的基础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内部构造。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重视探究方法的培养,以“认识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为探究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书整体结构,设置了“对信息的搜寻、理解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础。

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法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包办代替。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5、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6、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7、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4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探索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2、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1.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

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

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在长大 身体发生变化 能力不断提高。

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2024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标签:科学